“坚持‘三农’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,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,让农业更强、农民更富、农村更美。”两会上李克强总理的话掷地有声,与连续12年聚焦“三农”的中央一号文件遥相呼应。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,如何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、在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、给老百姓一个安全的餐桌?让我们听听“三农”群体的声音。
新型农民培养“箭在弦上”
在今年的“两会”上,不少与会委员、代表认为,让农业更强,除了要提高科技水平、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外,还需培育更多更高素质的“新农民”。而今年的《政府工作报告》也首次提出了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。“这份重视,对于从业者来说,是自豪更是责任。”365体育官网登陆入口院长巫建华说,作为一所以农为本的国家示范高职院,该院年均培养1.3万名新型职业农民,其中,对创业农民进行培训一项,就有10%以上的学员成长为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或者农业企业家、家庭农场主。
然而,当前农村劳动力仍存在年龄偏大、文化程度偏低等问题,江苏也不例外。随着工业化、城市化进程加快,农业的再发展问题凸显。如苏南农业在向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,已经出现了农业科技人员和农业经营人员匮乏的现象。“要实现农业现代化,最重要的是农民的现代化,而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早已‘箭在弦上’。”巫建华认为,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,不仅需要院校从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针对性指导,从产业上实施帮扶,根据地域特色和发展定位,培植推广适合本地区的特色产业,还需要政府和企业的积极参与,政府要扮演好农民培训方针政策制定者、培训活动统筹协调者、培训资金提供者等角色,企业则提供实训场地和应用技术示范,形成发展合力。